大便青色的正常吗?
大便的颜色与食物密切相关,而食物又与地域、气候、环境、自身生理状态等有很大关系。单凭大便颜色诊断疾病并不准确。但通过大便颜色的改变,可以大致判断出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轻重程度、某些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和预后、是否存在急性炎症反应以及药物或化学物品对消化道的损伤程度等等。 了解一些关于大便颜色的知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常人进食后,食物进入胃肠道内被分解吸收后,剩下的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些粪便由于含有人体代谢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及细菌,所以会一定程度污染肛门周围。但由于人体有自我清洁能力(肛门括约肌可随时控制排便),每次便后用清水清洗即可;特别在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若不能及时清洗肛门,污物中的有害菌极易繁殖,引起局部发炎,出现瘙痒症状,还可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如果饮食正常且无胃肠疾患者,大便是黄色的成型的条状物。但当饮食中有较多动物内脏等含铁量高的食物时,大便是黑色的;大量食用肉类、豆类等富含蛋白的食物,大便呈棕黄色;摄入纤维素较多的粗粮后,大便为绿色;摄入蔬菜较多,特别是绿叶菜,大便为黄色,且较软;饮水不足或者过度脱水都会使大便干燥,颜色变为深褐色甚至黑色。
当出现腹泻、便秘等情况时,大便的颜色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 当发生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情况时,大便颜色会由黄色变成黄绿色并且带有明显的酸臭味儿,此时应及时检查便常规。 若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大便的颜色会表现为咖啡色,并带有明显的不良气味。而当胃内有积脓时,大便可呈酱油色或者是果酱样。
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导致的腹泻,则大便会有黏液,且黏液呈黄色或黄绿色,糊状的便中可有少量血液。而阿米巴肠病导致的腹泻,大便多为血水,并有恶臭。 如果大便变稀,且呈汤水样,无残渣,则要警惕霍乱病菌的侵害,这时的大便称为“大米泔水”,同时应尽快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看大便的外观形态外,还应留意大便的次数和大便的性质,如每日大便3次以上,且便意频繁者应注意是否患有肠炎;如大便干结且量少,几天才解一次大便,则需要考虑是否为肠道病变或功能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