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的大便正常?
“便”和“屎”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在古时是截然分开的意思。《康熙字典》中解释为:“凡粪、溺皆曰便;自骨至脓血曰屎。”说明古人早就注意到便与屎的区分,而且意思范围也仅限于排泄物(从人体出来的东西)。但现代汉语对这两个字的分辨已不再那么严格,很多时候会把“屎”专门指代人或动物的粪便,而把“便”泛化成表示排泄的意思。 由此看来,“屎”和“便”在现在汉语中已经具有了专门化含义。当我们讨论“正常的屎”或者“正常的便”时,其实是在讨论“正常人”这个群体,而不是单个人。所以,这里的“正常”其实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概念——大多数情况下人的屎都是正常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会拉出异样的屎。同理可证,大便正常也是大多数人排便时大便是正常的,只存在极小概率的异常情况。 所以要描述一种“正常的大便”到底是什么样,就必须得先确定一个“正常的大便”样本集合。然而事实是我们没办法找到这样一个集合,因为这个集合本身就很难被定义——难道所有大小、软硬适中的粪便都可以归入正常吗?显然不行!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选取其中一部分来代表正常的大便,而其余部分则归入异常的范围。至于哪些属于异常,需要另找证据来说明。
目前,人们在对无法控制自身粪便排出的人进行研究时,常将大便分为6个指标加以衡量[1-3]:
(1)性状:干结还是松软;
(2)形状:圆柱形还是扁圆锥形;
(3)颜色:白、黄、褐、黑;
(4)气味:臭、不臭;
(5)硬度:软成泥、硬如石;
(6)干湿程度及水分含量:很湿、潮湿、干燥。 大便的这些指标中有不少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油性大便常伴有恶臭,而在炎热夏季,未进食肉类者的大便有时也可能有油腻感。不过这些指标都是主观性的,容易受到判断者的经验影响。为了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大便的性质,我们应同时搜集多方面信息(见表1)。
除了观察大便的外部形态之外,现代医学还可通过显微镜检验、化学分析等方法来评估大便的性质。而我们想要了解正常的大便应该是什么状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什么样的情况才称得上“正常”。
既然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绝对正常的大便范本,那就只能寻找极少数(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极端个案,看他们的粪便是不是真的“不正常”——如果一个人的大便真的如此奇葩,那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罕见病例,从而让“正常”这个词有了具体的客观内涵,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关“正常”的大便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