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为什么会变色?
暹罗猫的毛色形成机制在所有猫当中十分特殊,它们的毛色是靠温度控制的。暹罗猫毛色中的色素(一种叫做麴黒素的生物碱)只有在温度低于38℃的条件下才会形成,毛发在高于38℃的环境下生长时缺乏这种色素。而暹罗猫的体温恰好是38℃,加上它们本身毛很少,所以体表毛发的温度基本取决于环境温度。四肢、耳朵和鼻子等部位温度较低(比身体其它部位低0.5-2℃),在上面长出的毛发就有颜色;而躯体温度接近38℃,在那里长出的毛发就是浅色的。
因此,暹罗猫在暖和的环境下会长成浅的巧克力褐色,在凉快的环境下会比较深(养猫作宠物不能太凉快,否则变成了黑猫那就麻烦了)。同时,这些猫如果患上传染病导致体温升高,体毛会褪色,康复之后又会变回来。
这一段描述,足以解释为什么出生的暹罗猫是白色或者是浅色(新生幼崽的温度通常比成年猫低),而长大之后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深色。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1948年之前暹罗猫只有四种颜色,1948年一只乳白色、蓝色斑纹的暹罗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诞生了,这种毛色被称为“林迪”色,后来成为暹罗猫的第五个颜色品种,这完全是毛色基因重组的结果,从此暹罗猫在美国就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