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什么形状才算正常?
便便的形状和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有关,一般认为,如果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就会形成较硬的便便;若停留在30分钟以上但不足24小时的,便便偏软;而如果食物残渣在肠道内仅停留几个小时,那么形成的便便肯定很稀薄。 所以,要判断自己的便便是否“正常”,就得看它是在何种情况下形成的——是吃错东西了还是吃得不对路?是受凉导致的还是吃了难消化的食物? 比如,有的人吃完榴莲之后出现了腹泻,拉出来的便便像巧克力奶昔一样,这是由于榴莲含有高浓度的膳食纤维,虽然很难被肠道消化酶分解,但它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从而起到通便的效果。不过,这种通便效果只是暂时的,一般过不了多久便会恢复。
生活中一些习惯也会导致便便的形状发生改变。例如,很多人因为赶着上班或者忙其他事情,来不及上厕所,就强行忍住大小便,这种行为很可能会伤害直肠,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出现便意频繁、尿失禁等情况。而且,长时间忍便会使肠胃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功能性便秘或腹泻。 如果想了解自己平时饮食是否健康合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自己的便便是什么样的。 一般来说,健康的便便是成形、柔软、表面光滑的软便。不过,受到进食量、胃肠道蠕动速度、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便便都有细微的差别,有的可能偏细,有的可能偏圆,有的可能带有裂痕……这些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突然间发现自己的便便变得又细又扁,而且数量也少了,就要当心是不是疾病找上来的信号! 因为人体摄入的食物经过消化道时,会被一点点地加工成粪便样物质,最后由肛门排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食物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或是胃肠道蠕动缓慢,就会导致便便难以形成,出现上述情况。
对此,医生建议:首先要调整生活习惯,按时吃饭,少吃辛辣、油腻食品;其次要多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最后可以适当服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帮助消化。 总之,观察便便的变化,也能帮助我们及时找出饮食方面的问题,做到健康饮食。